古代玉戈大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 玉援鳳首銅內戈LATE SPRING AND AUTUM PERIOD-EARLY WARRING STATES PERIOD, circa 570-400 BC成交價港元 9,850,000估價
港元 1,800,000 – 港元 2,500,000
拍品終止拍賣: 2021年12月3日
(13.5 cm.) long,
此器玉援為青白玉,玉質溫潤,直援,援起脊,與銅內銜接處陰刻四隻交纏小虺龍, 與銅內鏤空之四隻小虺龍相互呼應。龠的上半部為鳳首,羽紋精細,鳳首上為臥獸造型的柲帽,小龍由鳥嘴穿過至獸口、龍首再由獸身衝出,極具巧思。龠的下半部為獸面紋,龠內殘留有柲的木屑。玉戈一般較薄,玉質脆硬不宜碰撞,玉援嵌入銅內不到半厘米,較容易脫落, 而且雕琢精緻,顯然不是實用的兵器,應是作為權杖之用的禮儀器。銅內玉戈,常見於商代,春秋戰國已不多見。此件精美的玉援銅內戈,銅內及龠上的紋飾與東周時期晉國侯馬鑄銅遺址的出土資料幾乎相同,見《侯馬鑄銅遺址》,北京,1993年,頁245圖版2,頁248圖版1(圖一)。同樣的高水平技法工藝、相似的由獸銜龍紋或龍銜小虺龍紋等風格,可大膽的判斷此件銅內玉戈為春秋晚期晉國的上乘之作。图片
图片
青銅援玉戈
HKD:120,000-180,000
成交价:HKD 720,000
尺寸23 cm long
图片
图片
戈作為中國特有的青銅兵器,它的影響已經超越兵器本身,成為一種文化元素滲入到中國文化當中,也對中國古代文化禮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戈在商周時期,主要功能是用於作戰,但部分戈還用於各種禮儀活動,多用於重大的祭典或軍禮場合,是一種權力的象徵。此件戈援前部分為玉製,有中脊和邊刃,前鋒薄而鋒利,鋒部呈三角形,援後部及內部為青銅質,飾龍紋及獸面紋。此戈巧妙地結合玉石與青銅兩種不同材料,融玉石的尊崇和青銅的堅韌為一體,玉質溫潤,戈體厚重,製作精美,保存良好,形制罕見,無疑是屬於貴族階層,標誌著主人的軍事和社會地位。
图片
图片
商晚期 嵌綠松石青銅柄玉戈LATE SHANG DYNASTY, ANYANG, 12TH-11TH CENTURY BC成交價英鎊 212,500
估價
英鎊 15,000 – 英鎊 25,000
拍品終止拍賣: 2020年11月3日
(23.2 cm.) long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戰國 鏤空龍紋玉戈Sold for HK$1,960,000图片
图片
商代安陽時期 嵌綠松石青銅柄玉戈26.7 cm
889,000 HKD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商晚期 青玉戈(28.8万英镑)248万人民币
图片
图片
图片
商晚期 白玉戈(649万)图片
图片
图片
商晚期
“㠱侯弥用” 白玉戈商晚期 「㠱侯彌用」白玉戈
LATE SHANG DYNASTY, C. 1300-1100 BC成交價港元 6,490,000估價
港元 2,500,000 – 港元 4,000,000
(29.8 cm.) long
拍品終止拍賣: 2020年11月30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罕見諸侯銘文白玉戈 ─ 〈㠱侯彌用〉〈㠱侯彌用〉白玉戈,商晚期。通長29.5厘米,「援」長20.5厘米,「欄」寬7.5厘米,「內」長9厘米。器身為乳白色,有局部淡褐色斑點,全器呈扁平長條形,「援」之前鋒呈尖銳三角形,微下彎,有中脊和邊刃,直「內」,「內」末端凸出一角,呈「L」型,「內」前端近「欄」處則有一「圓穿」,「內」末端至「圓穿」間由上而下依序豎行陰刻二條弦紋、一條菱格紋、二條弦紋,「欄」的前方近邊刃處豎行陰刻甲骨文「㠱侯彌用」四字,字跡與紋飾線條銳利古樸,通體拋光,製作工藝精細,屬儀仗類玉兵器。此器與1977年冬出土於甘肅慶陽縣董志公社野林村,現藏於甘肅省慶陽市博物館的商代〈乍冊吾〉玉戈(圖一),及1976年河南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多件玉戈,在形制、大小、形狀上風格相似。至今出土的晚商、西周及春秋戰國高古玉器中,刻有銘文的極為稀有,例如1990年出土於河南三門峽市虢國墓葬中虢仲墓的〈小臣系〉四字銘文玉璧、〈小臣妥見〉玉琮、〈王白〉玉管,同年虢國墓葬中孟姞墓出土的〈王白〉玉觹;1991年虢國墓葬中虢季夫人墓出土的〈小臣〉三字銘文玉戈;1996年12月河南洛陽唐宮路戰國墓出土的〈畢公左御〉玉戈;還有天津藝術博物館典藏的商代玉版〈甲子表〉殘片,天津歷史博物館典藏的戰國初期〈行氣銘〉玉杖首(全器共有銘文45字,為民國知名收藏家李木公舊藏,1877-1950),以及現藏於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的西周早期〈太保〉玉戈(全器共有銘文29字,為清末直隸總督、大收藏家端方舊藏,1861-1911)…等,都具有中國古文字考證及歷史文獻的重要性。此件〈㠱侯彌用〉白玉戈,是目前所見唯一刻有「㠱」字銘文的玉器,「彌」字或為㠱侯之名,在歷史文獻上的重要性不言可喻。這個「㠱」字,在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辭中即已出現,如殷墟出土的康丁至文丁時期的卜辭(《合集》36416)中有「老㠱侯」的稱謂,也有㠱侯軍事活動的記載「癸未卜,在『』貞:王『貞』於㠱侯吘師」(《甲》2398+5877)。可證明自商代開始,「㠱」已經是一個諸侯國的國名。在商周至春秋的青銅器銘文中,帶「㠱」字的青銅器出土地點分布極廣,包括山東、河北、河南、陝西、遼寧等皆有所見,有學者認為這應與㠱國隨商周王室征戰各地有關,公众号:古玉虫。同時,以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的〈王婦匜〉(圖二),銘文為「王婦㠱孟姜作旅匜,其萬年眉壽用之」為例,即㠱國女子孟姜嫁入王室,也印證㠱國與商周王室之間的緊密關係。其他如1951年出土於山東黃縣(今龍口市)南埠村的〈㠱伯子垵父征盨〉(圖三)、〈㠱伯垵父匜〉(圖四)、〈㠱伯垵父盤〉(圖五),1969年山東煙台上夼村出土的〈㠱侯鼎〉(圖六), 1973年遼寧喀左縣北洞村二號窯藏中的〈裴方鼎〉(器底有「㠱侯亞矣」銘文),以及陝西扶風齊鎮一號墓出土的〈㠱母鼎〉…等,都可以佐證㠱國在商周時期的活躍。不過,雖然甲骨與金文的實物證據極為充分,但在古代文獻中,「㠱」字的記載,目前所知最早出現於東漢光武帝時經史學家衛宏(生卒年不詳)的《古文官書》:「㠱,古國名,與杞同。」這一說法雖然未提及具體來源,但歷代以來一直被沿用,如北宋時由丁度(990-1053)等人編寫的官方韻書《集韻》與官方字典《類篇》、南宋紹興年間金石學家薛尚功(生卒年不詳),以及清朝中葉的金石學家許瀚(1797-1866)、陳介祺(1813-1884)…等皆如此認為。但是,清代乾嘉年間語言學家、訓詁學家、經學家段玉裁(1735-1815)在其所著《說文解字注》中提出了不同意見:「按《集韻》,㠱,古國名。衞宏說與杞同,蓋衞宏以㠱為杞宋之杞,此出唐人所謂衞宏《官書》,多不可信。」清末金石學家方濬益(1815-1899)所著《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一書中,則以銘文考證提出了具體的論點,方氏認為,「杞國」為姒姓,「㠱國」為姜姓,是為兩國,再根據對商代青銅器〈王婦匜〉(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的銘文做出考釋:「…『王婦㠱孟姜』中的『㠱』,即《經傳》之『紀』。」由於方濬益此書寫完後並未付梓,一直到1935年3月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印行,影響力方得顯現。例如,現代著名甲骨文學者董作賓(1895-1963)先於1932年4月發表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一文中寫道:「如杞侯在武丁時作杞,到帝辛時便作㠱,杞、㠱,古今字。」看法與衛宏相同;但到了1936年所發表的〈五等爵在殷商〉一文中已認為㠱侯之㠱,即《經傳》中紀國之紀,可以推論董作賓應是受了1935年出版的《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影響。公众号:古玉虫。此外,楊樹達(1885-1956)、高鴻縉(1892-1963)、郭沫若(1892-1978)、曾毅公(1903-1991)、陳夢家(1911-1966)…等近現代古文字學和經史學家也都普遍認同方濬益的觀點。據考證,㠱國為姜姓,為「炎帝」神農氏後人,「姜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八大姓」之一。成書於北宋初年的《百家姓》,共收錄了五百多個姓氏,這麼多的姓氏,都由「上古八大姓」衍生發展而來,而中國上古時代屬「母系社會」,「姓」,即為「女」、「生」合體成字,所以這八大姓的部首皆為「女」;八大姓有兩種說法,一是姬、姜、姒、嬴、妘、媯、姚、姞,一是姬、姜、姒、嬴、妘、媯、姚、妊。在母系社會中,為一妻多夫制,女人多夫,孩子多父,所以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有趣的是,現在中國南方還有稱女人為「爹」的習俗,事實上,在字形結構與意義上以「多」、「父」為「爹」,正是上古母系社會對母親的稱呼的由來。據說,到了黃帝時代,男人才逐漸取得了婚姻中的主導地位,但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仍然重要,如1976年在河南安陽發掘的殷墟婦好墓,墓主人婦好是商王武丁的眾多嬪妃之一,之所以被現代學者所熟知,主要源於甲骨文的考證,這些記錄顯示婦好不僅是當地「商方」最高等級的女祭司,還是一位善於征戰的女將,攻克了周邊諸多方國,這在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對於㠱國祖先「炎帝」神農氏,根據西晉醫學家、史學家皇甫謐(215-282)所著《帝王世紀》記載:「神農氏,姜姓也。母曰妊姒,有喬氏之女,名女登。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謂之炎帝。初都陳,又徒魯。又曰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至榆岡,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古史考》:炎帝有火應,故置官師皆以火為名,陸景《典語》曰:神農嘗草別穀,蒸民乃粒食。」又說神農氏:「始教天下耕種五榖而食之,以省殺生;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闡明了炎帝也被尊奉為中國醫藥學的創始者,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藥物的著作,約成書於漢代的《本草經》,即被命名為《神農本草經》。《史記─五帝本紀》有云:「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據古籍記載,在黃帝之前,神農氏已存在了五百年,黃帝崛起後取代了神農氏炎帝的天下共主地位,炎帝部落的其中一支與黃帝結盟,於「涿鹿之戰」大敗蚩尤,現代歷史學家許倬雲(1930-)認為,因為炎帝和黃帝兩大部落的融合,他們的後裔就形成了上古「華夏部落」,這就是我們今天稱為「華夏民族而「炎黃子孫」一詞,也成為對炎帝和黃帝的尊奉。誠然,學術的考證工程何其浩繁,然而隨著出土實物與文獻的研究不斷精進,相信古㠱國的歷史脈絡,會梳理的越發清晰。這件商代晚期的〈㠱侯彌用〉白玉戈,無疑將為學術界與收藏界對高古玉器文脈的研究考證,提供最具體的實物證據。图片
图片
|商代安阳时期 嵌绿松石青铜柄玉戈|
L 26.7 cm
香港苏富比春拍 2024.4.9 15:30pm
lot 3608
估价:HK$ 500,000-700,000
成交价:HKD 889,000
来源:Charlotte B. McKim 承产收藏,棕榈滩,佛罗里达州
纽约苏富比1979年11月2日,编号16
展览: 《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chaic Jades, arranged for Norton Gallery of Art, West Palm Beach, Florida》, 卢芹斋,纽约,1950年,图版III:1
香港艺术馆,香港,编号7(标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周 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图片
图片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灵。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灭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晚商 安阳时期
玉援铜内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晚商安阳时期 玉援铜内戈(625万)
长31.3厘米 估价120-180万 500万落锤
来源:卢芹斋,纽约
Frank Caro,纽约,1964年
阿瑟·赛克勒旧藏
纽约佳士得,2009年3月18日,拍品227号
展览:诺顿艺术馆,西棕榈滩,佛罗里达州,《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chaic Jades,C. T. Loo, Inc.》(卢芹斋中国古玉展),1950年1月20日-1950年3月1日,图版II,编号2 (图一)
沃兹沃思学会,哈特福,康涅狄格州,《4000 Years of Chinese Art》,1958年11月,编号20
图片
商晚期 玉戈(200万)
长48.9厘米
来源:金华堂旧藏,1998年购于台北
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群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录图版58号
关注公众号:古玉虫
图片
商晚期 玉戈(27.5万)
长34.1厘米 估价12-15万
来源:蓝田山房旧藏,1990年购于台北
图片
西周早期 玉戈(10万)
长19.1厘米
来源:蓝田山房旧藏,1993年购于香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吉视传媒总经理由志强:探索数据要素流通新模式 进一步助力产业升级
- 下一篇:没有了